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,研究生入学考试(以下简称考研)自1991年起已经39岁了。考研自然有自己的要求,考生们也都不会忘掉其中的要点。而“无重修记录”这个条件是日渐受到认可的,让我们来看看它为何如此重要。
首先,“无重修记录”体现了考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。研究生课程匮乏,难度大,考研复习时间紧,任务繁重,传统的复习方式已经不再适用,自主学习、自我评价、自我调整成为了复习的关键。对于自己的学业,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,这位考生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自己独立思考的结论。因此,“无重修记录”说明考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,而这正是高校所需要的学风和人才。
其次,“无重修记录”体现了考生的专业素养。重修意味着课程自学或者教师辅导不到位,不管哪种情况都说明了考生在该科目上存在一定的知识缺陷。而“无重修记录”则说明了考生具备强大的学术能力、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方法。
第三,“无重修记录”还是对考生自身课程学习过程的评判。可能有人觉得,只要不挂科就没有问题,何必再拿重修和未重修之分。但其实,重修记录实际上是记录了考生的学习和考察的过程,是对考生自我学业管理的提醒和反馈。
或许,有些考生过程中或曾经有过一门或多门重修的历史,但是只要我们还有追求,还有前进的动力,乐意承认问题并加以解决,那么排除“无重修记录”之外,我们还有无限的可能。
熬过考研,获得研究生学位证书并不是终点。研究生时期“四化建设”的目标要求我们自信、坚定,保持良好的学风,逐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,成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。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,让我们努力吧!